上海贝思赫国际医疗
您的位置:上海贝思赫国际医疗 > 上海助孕哪家好 >

育种家有话说 - 新疆春小麦生产情况

发布时间:2024-01-21点击数: 306

各位老师好!


我是“一麦众承”第18组(麦步从头越)的张跃强,根据本组的值日安排,代表我们组值日。我们组组长翟冬峰老师,组内成员还有赵永涛、张新、宋广芝、胡卫国、郭军、吕亮杰、史丽霞、张桂芳、李东升、王凤涛、周桂莲、郭军、于章龙、赵智勇、张风廷、董飞、周措吉、乔纪霞等老师。非常感谢陈红敏老师搭建“一麦众承”平台,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从各位老师的精华文章和值日交流中学习进步,深感获益颇丰。我主要从事春小麦育种工作,今天我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新疆春小麦生产情况,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疆春小麦生产现状及历史演变

(一)新疆春小麦生产现状

新疆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约占新疆小麦生产的1/3,是新疆小麦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属冬、春麦兼种区,以天山为界划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麦区,其中:南疆麦区除焉耆盆地为春麦区外,其余主要为冬麦区;北疆麦区除阿勒泰地区、哈密盆地、伊犁昭苏等为春麦区外,其余为冬、春麦兼种区。

以2019年为例,新疆小麦种植总面积为1592.4万亩,其中春小麦种植505.3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31.73%。小麦总产量为576.0万吨,其中春小麦产量185.6万吨,占小麦总产量的32.22%。

(二)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演变

1.稳定期(1978-1989年)

新疆春小麦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600万亩以上,主要集中在北疆和南疆的焉耆盆地。

2.调整期(1990-2003年)

由于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年平均下降率为4.47%,到了2003年春小麦种植面积仅为247.5万亩,达到历史最低点。

3.恢复期(2004-2009年)

2004年开始,新疆提出了恢复粮食生产三步走战略,力争把新疆建成全国重要商品粮后备战略接替区,加之国家惠农政策以及小麦生产各种补贴的刺激,新疆春小麦生产进入恢复期,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尤其是2007至2009年,种植面积由264万亩大幅增加至613.5万亩,年平均增幅达到66.19%。

4.稳定期(2010-2018年)

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500万亩左右,恢复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的种植规模。

5.缩减期(2019年至今)

2018年新疆实施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冬小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每亩地130元,2019年提高到180元,2020年冬小麦补贴调整至220元,而种植春小麦的耕地每亩补贴115元,由于冬、春小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差异逐年增加,新疆许多地方都将春小麦调整为冬小麦,新疆春小麦生产进入缩减期,种植面积减小至400万亩以下,2022年冬小麦和春小麦地力保护补贴基本统一,每亩分别为230元和229元,春小麦面积有了恢复性增长,2022年达到484万亩。

(三)新疆春小麦产量演变

1.快速增长期(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以来,春小麦种植区由畜力整地、人工撒播、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种植方式逐渐转变为机械化整地播种、沟植沟播、畦灌等精细化种植方式,加上化肥在春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新疆春小麦无论是单产和总产量都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平均亩产量从90公斤增加至超过200公斤,年平均增幅12.34%;总产量从60万吨增加至130万吨,年平均增幅9.76%。

2.稳定增长期(1990-2009年)

这一时期,由于新春6号等新品种带来的高产潜力,规范化栽培技术提升了春小麦生产管理水平,精细化机械整地播种提高了春小麦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新疆春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都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平均亩产量从220公斤增加至327公斤,年平均增幅2.64%;总产量从127万吨增加至200万吨,年平均增幅3.19%。

2003年和2007年,新疆春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棉花、玉米等高经济收益作物对于春小麦的冲击,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种植期间的物化投入,从而造成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全部大幅下降。2008年新疆春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但平均亩产量仍然出现了下降。2008年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同时新疆调减棉花种植面积,极大的促进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但单纯的增加种植面积,缺乏配到的栽培管理措施,甚至在不适宜春小麦的区域种植,造成了平均亩产量的下降。

3.产量平稳期(2010年至今)

随着滴灌技术在春小麦种植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随之带来的施肥方式的转变,使春小麦平均亩产量稳定在360公斤左右,总产量则随着种植面积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

(四)新疆春小麦种植技术演变

1.春小麦品种演变

新疆春小麦种植品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以农家品种和引进品种为主,农家品种以喀什白皮为代表,引进品种以“赛洛斯”为代表,这些品种普遍存在株高太高(超过100厘米)、易倒伏、白粉病抗性差、穗粒数少(小于30粒)等不足,亩产量仅为100公斤左右。

1985年,以新春2号为主要代表的新疆自育品种开始在春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该品种株高90-100厘米、亩产量可达500公斤、适应性好、耐旱性强,很快取代了农家品种和引进品种,成为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

1995年,新春6号逐步在新疆春小麦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品种品质达到中筋优质水平、亩产量可达600公斤、适应性强、而且早熟,株高85厘米、抗病性好,更为适宜当时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在新疆所有春小麦种植区都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水平,逐渐替代新春2号成为新疆春小麦种植区的主栽品种,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作为新疆春小麦主栽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2010年以后,人们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提高小麦品质的要求。以强筋小麦和优质加麦为亲本选育出来的新春26、新春37号、新春44号等品种应用于新疆春小麦生产,表现出了产量高(650公斤/亩)、筋力强(达到国标强筋小麦标准)、品质优的突出特点,从而在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逐步替代新春6号成为了新疆春小麦的主栽品种。

2.春小麦栽培技术演变

1990年以前,新疆春小麦以粗放型的人工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播种方式主要为人工撒播,施肥方式也主要为人工撒施,灌溉方式以大水漫灌为主,广种薄收是当时春小麦种植的现实体现。

1991-2009年,新疆春小麦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沟植沟播、畦灌以及规范化的栽培技术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新疆春小麦单产水平的稳步提升。

2010年以后,滴灌技术在新疆春小麦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目前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的非山旱地基本实现滴灌技术的普及,随着灌溉方式的改变,随水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二、新疆春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品质提升将会是新疆春小麦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面粉制品的需求也逐步由数量转变为质量。新疆生态环境独特,有利于小麦优异品质的形成。过去的10余年间,新疆先后选育出新春26、新春37、新春44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提升新疆春小麦品质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了春小麦“低筋低产”的现象。虽然新疆春小麦的品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够用于加工优质的面条、馒头,但是对照进口专用面粉,仍然具有一定的改良空间。与此同时,更高的产量水平,更好的适应性也将是新疆春小麦的选育目标。

(二)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缩减的趋势

根据新疆小麦收储制度改革方案,春小麦仍未列入小麦收储之列,收购价格低于冬小麦,在产量、品质同等的条件下,春小麦种植效益仍然低于冬小麦。同时,玉米、油菜、加工辣椒、籽用西瓜、红花以及鹰嘴豆等春播作物由于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会对春小麦产生一定的冲击,春小麦种植面积极有可能持续减小。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春小麦在阿勒泰、昭苏、巴里坤以及山旱地等区域仍然是必要的合理选择,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可能会维持在400万亩左右。

三、新疆春小麦生产的发展障碍

(一)春小麦收益低,种植户积极性不高

春小麦的种植效益无论是相对于经济作物,还是相对于同为粮食作物的玉米、冬小麦而言,都是比较低的,2018年新疆春小麦种植净利润(地区工价)仅为191.53元/亩。2018年开始冬小麦综合补贴增加以及2020年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户更倾向于种植冬小麦、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在昌吉州、塔城地区等地,冬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而春小麦面积持续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春小麦的发展。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春小麦争地矛盾突出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在经济效益基础上进行的。2020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疆提出了“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的发展要求。其中“稳粮”的重点是稳定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步调减春小麦种植面积;而“兴特色”的重点是要持续扩大特色粮经作物种植区域,其中油菜、红花、籽用西瓜、鹰嘴豆、加工辣椒、薯类等特色作物由于收益高,在传统作为春小麦种植区的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塔额盆地南缘和阿勒泰地区以及昌吉州等地的高海拔山区等地不断发展,势必会对春小麦的生产带来一定冲击。

作者简介:张跃强,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新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资源与育种岗位专家。2005年起在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春小麦育种研究,育成春小麦品种15个,其中新春26号、新春37号和新春44号等品种成为新疆春小麦对照品种、主栽品种和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种植面积占新疆春小麦面积的51%以上。获得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昌吉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译注2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布栽培技术规程4项。



参考资料